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心动态 >> 中心新闻 >> 正文

中心新闻

《新华日报》教育版头条“名校英萃”栏目报道我校校企合作:从“一头热”到“两头甜”

作者: admin   审核人:    文章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5-06-24 00:00:00

盐工校企合作:从“一头热”到“两头甜”

校企合作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词,依然存在着供需脱节、单向实施等“一头热”的困境。盐城工学院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经、管、文、理、农、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积极顺应新常态、凝聚新共识、培育新特色、彰显新优势,将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协同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盐工特色的广阔之路。正如该校党委书记姚冠新说:“盐工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我们在办学中积极探寻与区域发展的契合点,努力实现‘我们可以做什么’向‘区域和行业需要我们做什么’的转变,把办学软实力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

校企合作驱动变废为宝

一条日产2500吨水泥的生产线,不仅爱“吃”矿石,一天更能“吃掉”300吨生活垃圾。其中一部分作为水泥生产原料,一部分作为燃料,基本达到零排放。这就是由盐城工学院与江苏鹏飞集团共同开发的我国首个“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装置。

到集团参观考察的行业人士总会有着这样的疑问:历来以生产大磨大窑著称的鹏飞集团,近年来为什么总是在制造些短而小的窑体?难道是水泥窑产品结构发生了改变?还是企业又在研发新产品?

盐工校友、鹏飞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王家安告诉我们:“这是母校和企业携手24载,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式跨越。”短而小的回转窑体,是双方联合申报的省产学研前瞻性研究项目——“基于回转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高温热解技术研究”的成果转化。

现如今,鹏飞水泥回转窑的共性技术、热解垃圾的回转窑、油砂油页岩热解技术等一个个关键性的技术突破,不仅使双方的合作进入国家火炬计划,而且已经作为石油研究院的小试样机经受了实践检验,也彰显出校企双方共同研发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环保特色。

项目主持人、盐城工学院机械学院副院长查文炜说:“跟国外技术相比,我们在前处理工艺和热解技术上都有所创新,特别是在减少二噁英排放量、节省煤原料、垃圾渗滤液自我消化和重金属固化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只做接地气的研究

应该说,鹏飞集团从一个做农具的小型企业到如今年产值达30多亿元的蜕变发展,是盐工深度推进校企合作的一个成果缩影,也见证了盐工科研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双向驱动、协同并进的历程。

值得注意的是,盐工科研工作取得的一个又一个引人注目成果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新模式——“科研平台+”。盐工校长葛世伦饶有兴致的说:“一个小小的‘+’,内涵便有了大大的延伸:‘要做就做接地气的研究’,催生了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文化在校园广为传播”。

盐工把地方两大主导产业的创新需求和发展脉搏与科研平台无缝对接,通过设立人才基金、引进高端人才、组建创新团队等,成为全校提升内涵、加快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全校已引进博士250多名,在读博士400名,学校数百位博士人才加盟科研平台实现了创新价值的不断提升,一大批“为市场而生”的发明专利从科研平台嫁接到企业。

也正是在这个新模式、新理念的引领下,盐城工学院把科研平台建设与行业、产业创新相结合,以应用促进创新,依靠创新带动更高水平的校企产学研合作,以 “两步并作一步走”的速度,有效提升了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全校12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都是围绕地方主导性产业的布局来建设,全部与行业或企业牵手共建。2014年,盐城工学院29个项目获得江苏省前瞻性研究专项资金资助,位居全省第3。

面向行业特色实现“专”的突围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盐工始终坚持用自己的科技实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据统计,仅2014年全年本市的超过七成的发明专利来自于该校。该校分管科技工作的副院长邵荣在介绍该校的科研工作时说:“从表象上看,校企合作推动了一批技术开发嫁接到企业,其实质是我校科技发展内涵的升华。”

盐城地区正致力发展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汽车服务业等三大千亿级产业,据统计,落户盐城的汽车与零部件制造厂商已超过2000家。但是,他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汽车与零部件的模具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精密模具却无法达到自给自足。 专业人士测算,仅一种家用的轿车改型,就会产生多达1个亿的模具市场需求。过去,这些以亿计的利润无情地离开盐城,流向韩国、广东或昆山。

近年来,在盐城工学院江苏省模具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的“力挺”下,多家上规模的模具开发与制造企业在盐城陆续开张。这个具有“研究院”性质的省级科研平台,实现了汽车与零部件模具从“虚拟”到“现实”的全智能设计与制造,让模具企业感觉“工业4.0就在我们身边!”

建材与节能环保装备是盐城市另一大支柱产业。江苏盐城环保产业园是中国沿海唯一的国家级环保装备产业园,包括中国环保装备企业前五强在内的百余家行业骨干企业聚集于此,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建材与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和创新高地。

过去,建材与节能环保装备行业,生产环境极其恶劣,能源消耗巨大。但是从行业进步角度来看,这其中恰恰蕴藏着数不尽的技术需求。盐工正在研制的光催化空气净化技术,是在常温下实现的,破解了目前热电行业的工业企业废气净化处理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成本高、耗能大的弱点。“我们的这项创新技术一定会引领企业的节能减排!”该校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侯贵华在谈到即将推出的新技术时信心百倍。

校企合作培养抢手人才

在推动校企合作过程中,盐工将学生就业的前瞻性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始终作为一项兜底工程,实现了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走出了一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之路。

在盐工,“预就业”已经成为该校的一张闪亮名片,“预就业”采取“全年周期”企业实践模式,让众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深入一线企业度过他们独特的大学生涯。每年4月份左右,企业来校从大三在校生中选拔学生,大四全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实行校企双导师制,企业可以有选择的录用,一大批学生成为行业用户的“抢手人才”。

截至目前,已有西门子、上汽、瓦锡兰、国民油井华高、敏实集团等几十余家企业先后来校选拔了数百名大三“预就业”学生,“预就业”学生总数达到大三学生总数的50%以上。在选拔“预就业”学生的同时,企业还在该校设立了“西门子PLM奖学金”、“杰出教育奖”、“Go PLM”杰出贡献奖等荣誉,每年“预就业”学生选拔前,许多企业都打来电话,问能否早点过来选拔,呈现出供求两旺的生动景象。

校企合作构建了校、企、生“三元”共赢的局面,进一步拓展了校企合作的渠道,放大校企合作的效应。学校有意识的将企业需求融入到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人才培养工作中,学生在校学习和在岗实习期间,不仅掌握了系统的理论学习,还锻炼了实践经验,取得了行业认证资格,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岗位适应力和职业发展力。

详情:http://www.ycit.cn/ShowNews.jsp?id=2781&smallid=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