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心动态 >> 中心新闻 >> 正文

中心新闻

《中国建材报》头版头条报道我校人才培养新实践

作者: admin   审核人:    文章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6-03-02 00:00:00

 

江苏盐城工学院人才培养新实践


■本报驻江苏记者 杜小卫

2013年以来,江苏盐城工学院开展教改探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此,该院材料工程学院在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中,提出构建“面向建材、产学协同、项目绑定”人才培养新模式。经过数年打造,该院为我国建材行业输送了一批适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成果型人才。

“面向建材”的核心,就是把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与行业人才需求挂钩,不断为建材行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在实践中,该院教学名师张长森教授在陶瓷材料课程中,引入了城市污泥/粉煤灰制备多孔陶瓷保温材料的项目研究,指导学生根据城市污泥、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物理性能,探索各组分的配合比设计及其对综合性能的影响,帮助学生系统研究和了解煤矸石、粉煤灰和城市污泥多种配合比制备的多孔陶瓷性能及不同造孔剂对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并形成以城市污泥为主要原料制备多孔陶瓷的工艺技术,制备出的陶粒吸水率38%以上,显气孔率50%以上,抗压强度5兆帕以上,为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张长森的教改创新,不仅大大丰富了授课内容,增强了行业针对性,还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专业课程、开展创新训练活动的积极性。张长森教授还将其多项科研课题与教学课程相结合,如“铜尾渣作水泥混合材的活性激发及机理研究”、“粉煤灰加气混凝土配料控制系统开发”等,紧密结合了建材行业的发展需求,带出了一批促进行业发展的紧缺人才。

“产学协同”的关键,就是按照校企联合的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考核方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为此,材料工程学院院长吴其胜教授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在他的主导下,该学院与盐城市阜光新材料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指导同学协同开展“景观道路用耐寒强力型聚合物改性多色道路工程材料”项目的研究开发。该项目完成的低温韧性景观面层材料的路面铺筑技术,开发出的景观道路铺设技术具有快速固化、强力粘附、防寒抗冻和耐磨抗滑等优越特性,并成功完成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吴其胜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富硅镁冶金废渣机械力化学效应及其含镁矿物在水泥基材料中的水化特性研究”项目,他与江苏中鼎集团合作的同时,悉心指导大二年级的同学也参与其中,相关的研究成果还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产学协同”使材料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更加贴近了企业。

“项目绑定”的实质是以实训项目为载体,循序渐进开展在校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实现项目设计与毕业论文的绑定,研究方向与个人兴趣的绑定,个人发展与项目申报的绑定。材料工程学院诸华军副教授指导同学开展项目研究的同时,他们研究的“富硅铝质无机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固化Pb、Zn重金属离子的性能”项目被列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该项目在无机聚合物制备其固化Pb、Zn重金属离子的性能方面开展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学生毕业时已发表研究论文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件,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焦宝祥教授和该院兼职教授周启兆共同指导同学开展“功能聚合物半刚性钢筋防筋涂料”项目研究,主要针对沿海及岛礁建设工程中,在盐雾气候条件下提高钢筋承载力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问题,设计出理化性能优良的新型防锈涂料,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资助,申请了发明专利一件,并在江苏省盐丰高速中得到应用。该院优秀青年教师于方丽副教授指导同学主持的“定向多孔氮化硅陶瓷的组织设计与制备”的项目,将其列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绑定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定向多孔氮化硅陶瓷的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采用低成本的挤压成型及常压烧结与碳热还原结合工艺等,制备出“一维定向”多孔氮化硅陶瓷,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EI论文2篇并被收录,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4件。